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

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

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

打头阵

战略重器背后的奋斗精神
点击查看原图
        在“蛟龙”号试验母船“向阳红09”从江阴起航前,702所党委书记蔡大明找到海试队临时党委书记刘心成,郑重要求:“刘书记,叶聪是我们所的党员发展对象,这几年他在海试中的表现你也是了解的。确实不错。现在他所在的四室党支部和所党委完成了考察审核等程序,我们正式委托临时党委继续考察,如果没有问题就直接发展叶聪为预备党员吧!”“啊,这是好事啊!祝贺叶聪同志。”刘心成从心里赞成,只是在程序上还有所顾虑:“不过我们是否有这个权限,我得请示一下。”紧接着,他打电话找到时任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党委书记的沈继刚作了汇报。
  沈书记与金建才主任商量了一下,回复道:“你好,心成书记。‘蛟龙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是国家重大科学试验项目,临时党委是国家海洋局党组批准组成的,完全可以履行一级党委职责。如果海试队员所在单位有正式委托函,你们可以根据该同志海试期间的表现予以发展。”“好的!”刘心成放下电话,转达了上级党组织的意见。
  蔡大明书记笑着拿出一个信封:“我们所党委已经准备好委托书了。关键时刻请你代劳,发展叶聪火线入党,这对他本人和海试工作都是很有意义的。”自从7月1日起航奔赴东北太平洋以来,临时党委、特别是刘心成书记在配合支持现场指挥部工作之余,又加了一项考察党员发展对象叶聪的工作。好一个叶聪,一如既往地好学上进,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,工作主动肯干,团结同志,不负众望。在这次海试中,他同样表现十分出色,每次下潜都是争着打头阵。
  2011年7月25日,叶聪小组驾驶着深海潜水器“蛟龙号”,首次向5000米深度大关挺进。海试的地点在东太平洋,选择了一块相对平整的海底。为了不让家人担心,他每次执行任务都要给家里发电子邮件。这次同样在下潜前,叶聪告知将于清晨进行下潜试验,由于时差关系,正是北京时间7月26号凌晨1时30分,嘱咐父母不要熬夜看直播。
  载人深潜风险不小,5000多米的水下,每一平方米的艇身要承担500万公斤的水压。有一次试潜,突然发生故障,“蛟龙号”与母船失去联系,没有按照预定时间出水。迟迟未能收到儿子报平安邮件的父母,紧张得一夜未睡,连发了3封电邮,直到叶聪平安出水回复邮件后,父母才放下心来。这次他们更是牵挂儿子,从25日晚上开始就一直守候在电视机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