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水平建设“齐鲁门户,医养之都”
槐荫区:争当强省会建设排头兵
8月13日上午,济南市委、市政府召开“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推进高质量发展”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槐荫区专场。山东商报·速豹新闻网记者在会上获悉,槐荫区今年新谋划策划儿童医院东片区、济南汽车主题综合体“大福mall”等191个项目,总投资1097.48亿元。
近年来,槐荫区立足“125510”发展思路,一路奋勇争先、一路攻坚克难、一路拼搏向上,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提升、新突破。去年,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大关,取得全市区县综合绩效考核“一等”的好成绩。
今年上半年,槐荫区经济承压奋进、稳中向好,18项主要经济指标中,有12项指标同比增长,10项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,9项指标处于全市前五位,特别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连续7个月位居全市前6位、收入规模连续5个月位居全市前5位,高质量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成效。
◎文/图 山东商报·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远
抓项目强产业
综合实力稳健跃升
一直以来,槐荫区坚持以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内在统一把握发展、衡量发展、推动发展。抓住项目建设这个“牛鼻子”,今年新谋划策划儿童医院东片区、济南汽车主题综合体“大福mall”等191个项目,总投资1097.48亿元,其中产业类项目占比69.6%。
槐荫区坚持抓征迁就是抓项目,今年6月份东堡、南堡、南沙三村仅用20天就完成征收签约671户,签约率达95%,为总投资180亿元的城中村改造项目顺利实施,腾出宝贵空间。依托区位优势,统筹济南国际医学中心、济南槐荫经济开发区、济南西站枢纽经济商务区,启动联合产业规划,推动三大片区优势共享、产业互补、产城互动,打造现代化产业枢纽经济聚集区。
槐荫区依托资源禀赋,打造“342”现代化产业体系,加快推动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,重点扶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,因地制宜培育生命科学、脑科学、人形机器人、工业母机、元宇宙等未来产业。
抓平台强创新
发展活力充分涌动
槐荫区推动高能级平台改革活力迸发,济南国际医学中心能级跃升,随着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(北方)、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山东创新中心、齐鲁中科现代微生物技术研究院三大国家级平台先后落户,阿瑞尼塔心肺CT中国总部、中瑞国际特医食品产业园等项目陆续签约,山东第一医科大学、山东中医药大学国际眼科与视光医学院、济南精准医学产业园一期等20余个重点项目建成运营; 今年上半年又新开工重离子中心机房、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、山东大学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5个重点项目,片区已累计开工项目60个,总投资约796亿元,在黄河之畔、京沪之间,一座孕育着新动能、新活力的“医养之都”正拔节生长。
济南西站枢纽经济商务区破题起势,运营“京沪系”楼宇8座、特色产业园区20余个,建成全省首家“齐鲁之窗·省市区一体化宜商服务中心”,“一线一域”政务服务合作覆盖京沪沿线及黄河流域城市60个。
槐荫区智能制造产业区提档升级,先后签约落地中国赛迪黄河中心,搭建大数据服务平台、数字化示范园区,计划投资34.5亿元、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0亿元的济南先进材料智造港项目一期加快推进。
新动能加速在槐荫区汇聚,为加强创新平台建设,槐荫区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共建“大学科技园”、推动“科技创新中心”建成启用;加强中小企业梯次培育,今年以来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9家,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增至355家;全力以赴招大引强,创建“1+9”产业招商机制,建立了“五个一”招商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,签约落地通用环球眼科医疗总部、上药山东医疗器械、合生汇商业综合体等重点项目49个,计划总投资282亿元。
抓环境强品质
城市魅力不断提升
槐荫区坚持城乡统筹、品质提升、功能拓展和环境优化并举,城区颜值不断刷新,“齐鲁门户,医养之都”气质持续彰显,一座让本地人自豪、外地人向往的新槐荫跃然崛起。
为推动美丽槐荫更具魅力,将“城市美学”融入每个角落,槐荫区投资3.09亿元实施腊山河综合治理工程,建成集风景、人文、生态于一体的腊山河休闲风景带,让城市漫游成为新时尚,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“诗与远方”。今年新建成张庄机场文化公园等5处高品质游园,打造一院四馆“七彩花田”、经十路沿线、京沪会客厅等重要节点的小微景观,用沉甸甸的绿色账单换来群众满满的幸福感;推动生态文明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,连续2年举办黄河生态半程马拉松比赛,赛事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攀升。
今年以来,槐荫区启动城市更新项目13个,总投资约176亿元。谋划建设中央文化区,“一院四馆”成为省会文艺顶流打卡地,方特、印象济南、海那城等景区热度长期位列全市前十,上半年全区接待游客2150.52万人次,营业收入5.83亿元。经十西路汽车产业带虹吸效应明显,持续举办“约惠槐荫·惠民车展”,“要买车、到槐荫”的品牌叫得更响,消费向西魅力不断增强。
抓就业强保障
民生福祉持续增进
槐荫区民生投入只增不减,20件重点民生实事加快办结,今年以来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1.5%。高质量就业更加充分,今年上半年,全区城镇新增就业近1.5万人,完成全年指标85.65%。
槐荫区建成了全市最大的“劳动者之家”公寓,贴心服务20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安心顺心在济就业,槐荫区成功入选山东省“就业环境友好型城市”建设名单。近年来,槐荫区积极引进山大、山师大基础教育集团等优质资源,推进合作办学14所,今年6月份与历城二中教育集团签约引进稼轩学校,竭尽全力让槐荫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流的教育服务。
近年来,槐荫区立足“125510”发展思路,一路奋勇争先、一路攻坚克难、一路拼搏向上,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提升、新突破。去年,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大关,取得全市区县综合绩效考核“一等”的好成绩。
今年上半年,槐荫区经济承压奋进、稳中向好,18项主要经济指标中,有12项指标同比增长,10项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,9项指标处于全市前五位,特别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连续7个月位居全市前6位、收入规模连续5个月位居全市前5位,高质量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成效。
◎文/图 山东商报·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远
抓项目强产业
综合实力稳健跃升
一直以来,槐荫区坚持以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内在统一把握发展、衡量发展、推动发展。抓住项目建设这个“牛鼻子”,今年新谋划策划儿童医院东片区、济南汽车主题综合体“大福mall”等191个项目,总投资1097.48亿元,其中产业类项目占比69.6%。
槐荫区坚持抓征迁就是抓项目,今年6月份东堡、南堡、南沙三村仅用20天就完成征收签约671户,签约率达95%,为总投资180亿元的城中村改造项目顺利实施,腾出宝贵空间。依托区位优势,统筹济南国际医学中心、济南槐荫经济开发区、济南西站枢纽经济商务区,启动联合产业规划,推动三大片区优势共享、产业互补、产城互动,打造现代化产业枢纽经济聚集区。
槐荫区依托资源禀赋,打造“342”现代化产业体系,加快推动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,重点扶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,因地制宜培育生命科学、脑科学、人形机器人、工业母机、元宇宙等未来产业。
抓平台强创新
发展活力充分涌动
槐荫区推动高能级平台改革活力迸发,济南国际医学中心能级跃升,随着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(北方)、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山东创新中心、齐鲁中科现代微生物技术研究院三大国家级平台先后落户,阿瑞尼塔心肺CT中国总部、中瑞国际特医食品产业园等项目陆续签约,山东第一医科大学、山东中医药大学国际眼科与视光医学院、济南精准医学产业园一期等20余个重点项目建成运营; 今年上半年又新开工重离子中心机房、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、山东大学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5个重点项目,片区已累计开工项目60个,总投资约796亿元,在黄河之畔、京沪之间,一座孕育着新动能、新活力的“医养之都”正拔节生长。
济南西站枢纽经济商务区破题起势,运营“京沪系”楼宇8座、特色产业园区20余个,建成全省首家“齐鲁之窗·省市区一体化宜商服务中心”,“一线一域”政务服务合作覆盖京沪沿线及黄河流域城市60个。
槐荫区智能制造产业区提档升级,先后签约落地中国赛迪黄河中心,搭建大数据服务平台、数字化示范园区,计划投资34.5亿元、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0亿元的济南先进材料智造港项目一期加快推进。
新动能加速在槐荫区汇聚,为加强创新平台建设,槐荫区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共建“大学科技园”、推动“科技创新中心”建成启用;加强中小企业梯次培育,今年以来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9家,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增至355家;全力以赴招大引强,创建“1+9”产业招商机制,建立了“五个一”招商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,签约落地通用环球眼科医疗总部、上药山东医疗器械、合生汇商业综合体等重点项目49个,计划总投资282亿元。
抓环境强品质
城市魅力不断提升
槐荫区坚持城乡统筹、品质提升、功能拓展和环境优化并举,城区颜值不断刷新,“齐鲁门户,医养之都”气质持续彰显,一座让本地人自豪、外地人向往的新槐荫跃然崛起。
为推动美丽槐荫更具魅力,将“城市美学”融入每个角落,槐荫区投资3.09亿元实施腊山河综合治理工程,建成集风景、人文、生态于一体的腊山河休闲风景带,让城市漫游成为新时尚,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“诗与远方”。今年新建成张庄机场文化公园等5处高品质游园,打造一院四馆“七彩花田”、经十路沿线、京沪会客厅等重要节点的小微景观,用沉甸甸的绿色账单换来群众满满的幸福感;推动生态文明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,连续2年举办黄河生态半程马拉松比赛,赛事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攀升。
今年以来,槐荫区启动城市更新项目13个,总投资约176亿元。谋划建设中央文化区,“一院四馆”成为省会文艺顶流打卡地,方特、印象济南、海那城等景区热度长期位列全市前十,上半年全区接待游客2150.52万人次,营业收入5.83亿元。经十西路汽车产业带虹吸效应明显,持续举办“约惠槐荫·惠民车展”,“要买车、到槐荫”的品牌叫得更响,消费向西魅力不断增强。
抓就业强保障
民生福祉持续增进
槐荫区民生投入只增不减,20件重点民生实事加快办结,今年以来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1.5%。高质量就业更加充分,今年上半年,全区城镇新增就业近1.5万人,完成全年指标85.65%。
槐荫区建成了全市最大的“劳动者之家”公寓,贴心服务20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安心顺心在济就业,槐荫区成功入选山东省“就业环境友好型城市”建设名单。近年来,槐荫区积极引进山大、山师大基础教育集团等优质资源,推进合作办学14所,今年6月份与历城二中教育集团签约引进稼轩学校,竭尽全力让槐荫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流的教育服务。